
八十五年前的深秋,1940年10月26日,一架划时代的战鹰在北美的天空首次展翅——这就是北美航空公司研发的P-51“野马”战斗机原型机。仅仅117天提供炒股配资开户,从图纸到翱翔天际,设计周期之短令人惊叹。
起初,“野马”是应英国皇家空军的需求而生。后来,美国陆军航空队也看中了它的潜力,将其列装,并以对地攻击机的名义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正是这些升级,成就了“野马”日后的辉煌。
1944年1月,“野马”开始执行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美国陆军航空队那些飞往纳粹德国腹地,轰炸其军事工业目标的重型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这次部署,彻底扭转了盟军在对德空战中的颓势。有了“野马”的贴身保护,那些身躯庞大的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的损失骤然下降,而那些试图拦截轰炸机群的纳粹德国战斗机,却如同飞蛾扑火,损失惨重。德军疲于应付,再也无力弥补日渐空虚的空中力量。
展开剩余73%“野马”的出现,如同给盟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惊人的航程,可以全程伴随轰炸机群,让那些曾经饱受德国空军威胁的轰炸机飞行员们终于可以安心执行任务。
美国人毫不掩饰对“野马”的喜爱,他们甚至坚信它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战斗机。虽然这一观点至今仍颇具争议,但“野马”的卓越性能却是有目共睹的。
据驾驶“野马”战斗机的飞行员们声称,他们总共击落了4950架敌机,并在对敌方机场的突袭中摧毁了4131架停在地面的飞机。尽管这些数据可能略有夸大,但足以证明“野马”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堪称盟军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当然,任何战争机器都不可避免地会有损失,共有2520架“野马”在战火中陨落。但要知道,“野马”的总产量高达16974架!
战争结束后,“野马”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它凭借着出色的性能,远销世界各地,先后装备了26个国家和地区。即使到了上世纪末,仍有“野马”在服役。1969年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之间的“足球战争”,是P-51最后一次参与实战。直到1988年,多米尼加空军才正式退役最后一架“野马”,为这款传奇战机画上了一个漫长的句号。
从P-51A到P-51D, “野马”不断进化。P-51A装备四门20毫米机炮,并尝试了实验性的破碎迷彩涂装,但产量较少。P-51D则换装了火力更猛、备弹量更大的勃朗宁大口径机枪,并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以挂载副油箱和火箭弹。P-51A的最高飞行速度为620千米/小时,而P-51D则提升到了780千米/小时。性能的飞跃,也体现在外观的演变上,许多人认为P-51D是二战中最漂亮的战争机器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外形纤细优雅,但“野马”的坚固程度却丝毫不逊于以结实著称的P-47“雷电”战斗机。
詹姆斯·麦卡宾便是众多驾驶“野马”战斗机的美国王牌飞行员之一。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击落了六架敌机,成为“野马”传奇的一部分。
发布于:江西省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