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研究生报考报名刚落幕,官方数据还没官宣提供炒股配资开户,但考研热退烧的信号早就藏不住了。
从2023年474万的历史峰值,到2024年的438万,再到2025年的388万,短短两年时间,考研大军少了近百万。
有意思的是,这边报考人数往下走,那边高校的学费却在往上冲,C9高校的社会工作硕士,2026年学费直接涨到8万,一年就涨了67%。
某985的翻译专硕更狠,从2万涨到5.6万,直接翻了一倍还多,这两条反向走的曲线,真把不少考生和家长整懵了。
学历通胀的当下,花二三十万读个研究生,到底值不值?本来想找个标准答案,聊了三位正在读研或准备读研的年轻人后才发现,这问题压根没统一答案。
一边降温一边涨价考研市场的双重反转考研热退烧不是空穴来风,除了全国数据的下滑,多所高校的报考情况也能印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医科大学、华侨大学这些学校,今年的报考人数都有明显回落。
展开剩余85%我特意查了下,有所211高校今年的报考人数,比去年少了一千多人。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现在应届生的选择越来越多,考公、出国、直接就业,不一定非得挤考研这座桥。
往届生也慢慢冷静下来,不再盲目跟风考研,高校这边却忙着涨价,而且涨价的规律很明显,专硕的学费涨得比学硕厉害多了,尤其是商科、经管类专业,简直是涨价重灾区。
上海某财经类高校的金融专硕,从12万涨到18万;北京某211的MBA,2026年打算涨到25.8万。
高校涨价也不是没原因,教育部允许高校自主定专硕学费,加上办学成本确实在涨,师资、设施都要花钱。
但问题在于,涨价的节奏有点快,不少家庭和学生都没反应过来,考研降温遇上学费上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家开始重新算账。
以前不少人抱着“先考了再说”的心态,现在得掂量掂量,花这么多钱读下来,能不能有对应的回报。
三种人生选择读研值不值没有标准答案林晓是湖南某985高校的大四学生,前不久刚结束保研大战,她从清华、北大到复旦、上交,南北40多所顶尖高校都试了个遍,中间还一天被三所学校拒绝,算是体验了一把人生低谷。
最后她被上海一所“财经界黄埔军校”的数字经济专硕录取,本来挺开心的,一看学费就笑不出来了。
两年学费22.8万,对还没工作的她来说,压力全落到了父母身上,林晓不是独生子女,姐姐是当地公务员,生活稳定但在她眼里“一眼能望到头”。
她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加上自己成绩一直拔尖,本来就在保研范围内,自然不想放弃这个机会,她之前在上海的券商和互联网小厂都实习过,深深体会到工作不好找。
“以前券商实习还有工资,现在都取消了”,这也是她坚持读研的重要原因,虽然知道学费贵,但她觉得比起出国留学,已经算“划算”的了。
现在林晓忙着准备毕业,还计划读研后在上海找份家教工作,自己承担生活费,她所在的学院,260多个学生里,近60人保研,20人出国留学,直接就业的不到100人。
在她看来,读研就是为了拿块更好的“敲门砖”,希望毕业后能在上海找到好工作,把学费赚回来。
和林晓相比,研一在读的陈琪,心态就复杂多了,她是浙江金华人,本科毕业于宁波一所“双一流”高校,为了提升学历、延迟就业,报考了上海某211的数字经济专硕,两年学费20.8万。
本来想着读研后能比别人“厉害”点,结果开学两个月就有点后悔了,上海的生活成本比宁波高太多,食堂饭菜贵,宿舍条件也一般。
虽然父母能承担学费,不会影响家里生活,但她自己总觉得不划算,“说白了,有点像买个学历,满足自己和父母的虚荣心”,陈琪说得很实在。
她本科班上一半人选择升学或考公,一半直接就业留在宁波,她现在已经想好,毕业后不会留在上海,还是回宁波发展。
她最担心的是,花了这么多钱,最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现在一年的学费,可能就是以后一年的薪水”,好在她心态还算乐观,觉得两三年工作就能回本,也不算太亏。
高希的情况和前两位完全不同,她28岁,工作5年后才考的MBA,当时她处于离职状态,本来想休息一段时间,又怕自己“废掉”,就趁着空窗期复习了11天,没想到真考上了北京某211高校。
她读的MBA专业,和自己做的品牌公关工作高度契合,她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理论知识比较薄弱,读研正好能弥补这个短板。
更幸运的是,她赶上了涨价前的末班车,两年学费16.8万,明年就要涨到21.8万了,虽然已经工作几年,但学费还是父母出的。
高希坦言,自己没攒下那么多钱,就算有,也不会全拿来交学费,好在父母一直支持她读书,只要她愿意学,就全力支持。
对高希来说,读研是笔划算的投资,学校的导师资源就像“超级外脑”,她写的论文都是围绕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学和用能完全打通。
不过读研也挺辛苦,工作日忙工作,周末还要早起上课,个人时间被大量占用,但她觉得很值,不仅能力得到了提升,校园的氛围还能让她沉静下来,缓解职场的浮躁。
她读研不是为了转行或创业,就是想让学习和工作互相滋养,打破职业瓶颈,这三位年轻人的故事,正好代表了三类读研群体。
应届生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硬着头皮承担高学费,在读生感受到现实落差,开始质疑投资性价比;往届生带着明确目标读研,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
读研值不值,真的没有统一答案,它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个人职业规划,还有对学历价值的认知。
高校涨价是市场行为,但也该考虑到教育的公益性,多设些助学金、推行学费分期,让更多有能力的学生能读研。
对考生来说,盲目跟风考研肯定不可取,在决定花二三十万读研前,得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笔投资能不能带来自己想要的回报。
学历不再是万能钥匙,能力和资源才是立足之本,考研热退烧未必是坏事,它让读研回归理性,学费上涨也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能不能让学生觉得“物有所值”。
希望每个选择读研的人,都能在付出之后有所收获,也希望高校能在市场化和教育公平之间提供炒股配资开户,找到更好的平衡。
发布于:河南省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